动物资料网收录动物养殖技术与动物相关资料,如家畜家禽养殖、淡水海水及特种养殖知识等,欢迎查阅!

提高生长肥育猪饲养效益

时间 : 03-16 投稿人 : 红藕香残 点击 :

生猪生产是我国农业的优势产业。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67%左右,是人们不可缺少的营养品;猪的粪、尿对农业增产和有机农业的发展将起到更大的作用。养猪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猪的综合利用发展潜力很大,有待于深入开发,猪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尚需进一步开拓。因此,应高度重视生猪生产的遗传基础、物质基础和生存基础,推动生猪生产向着高产、优质、高效目标前进。1重视猪的营养和饲料配合饲料是养猪的物质基础,猪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生产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来自饲料。在生产实践中可以见到,有些猪的体重逐日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饲料量少、质差关系密切。猪从饲料中得到的营养物质,不能满足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为了生存就要消耗体内的积存,致使体重下降。猪每天从饲料中得到的营养物质,首先用于满足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然后用于体增重等其它方面。若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全面、充足,猪的增重就快,饲养效益提高。例如一头体重50~60kg的生长肥育猪,预计日增重550g,日需消化能约为22MJ,据计算,维持需要消耗的能量约占总能量的35%;运转和代谢消耗的能量约占总能量的25%;用于体组织增长消耗的能量约占总能量的40%。如供给不足,最主要的是降低体组织的增长,肥育期延长,必然造成饲料的浪费。饲料被猪采食后,在猪体内要经过消化、吸收、代谢等一系列复杂的转化过程。消化是指饲料中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成易被猪体吸收的小分子营养物质的过程;吸收是指被消化的营养物质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的过程,分配到机体的组织和细胞中,在代谢中予以利用;代谢是指被消化吸收后的营养物质所进行的一系列化学和物理作用。营养物质代谢(糖代谢、脂肪代谢、蛋白质代谢、矿物质代谢、维生素代谢和水代谢)首先用于猪机体维持代谢需要,繁殖、泌乳、生长肥育等均以物质代谢为前提。猪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存在于自然饲料中,不论是哪一种饲料,就其所含的营养成分,都不能完全符合猪的营养需要。因此,通常要利用多种饲料配制猪的饲粮,为平衡营养还需添加氨基酸、维生素、矿物元素等。饲料的饲用价值,不仅取决于营养物质的含量,也取决于这些物质间的比例。营养物质间的相互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在配制猪的日粮时,要重视“能量蛋白比”,就是把能量和蛋白质协调到猪的生理和生产所需要的范围,以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水平。若比例不适当,不仅影响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造成饲料浪费,而且会引起营养失调,影响猪的健康,进而降低生产水平。有些氨基酸在机体内可以互相转化,而有些氨基酸之间存在着拮抗作用,过量供给某一种氨基酸,就会降低某种氨基酸的生物学价值;某些维生素的缺乏,可使一些有机养分的转化和利用效率降低;矿物质元素(包括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之间,以及与其它养分之间也存在协调、抑制或拮抗作用。如日粮中含钙量过多,就会降低镁和锰的吸收,并易造成或加重缺硒症。各类猪群宜采取干料(或湿拌料)生喂,保证饮水的卫生。为满足猪的饮水,最好采用自由饮水,饲料质量再好,饮水不足会影响猪的健康和饲料利用效率。饲养人员要认真观察猪群,天天做到“三看”,即平时看精神、饲喂看食欲、清扫看粪便,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各圈舍的猪只应保持相对稳定,不能经常调群并圈,否则会引起应激,合群后2~3d内会发生频繁咬斗,影响猪的采食和休息。可见,在猪的实际饲养中,不仅要按照营养需要供给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应协调好各种营养物质间的比例关系,在了解各种营养物质作用的基础上,还必须了解各种营养物质在机体内消化和代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才有可能组成营养平衡的全价饲料,最有效的利用饲料,获得最好的饲养效果。2选用性能好的种猪提高生长肥育猪生产的饲养效益与种猪的质量密切相关,要重视遗传基础,发挥种猪的作用。2.1加强选种,挖掘猪的遗传潜力种猪是关系生猪生产全局的重要因素之一。猪的品种间(或品系间)、品种内(或品系内)或不同的杂交组合,在近似的营养水平、饲养、环境、管理等条件下,其性能(如增重速度、饲料利用效率等)有所差异,这与遗传基础有关。猪种选留必须按照科学的选种程序,经过一系列的测定,从中选出性能突出的个体。有些种猪场根据测定成绩定等;最优的定为特等,次优的定为一等;较优的定为二等(母猪可评定到三等),其余的不能作为种猪出售。忽视遗传基础,只重视生后培育;或忽视生后培育,只重视遗传基础的作法,均难达到预期效果。有些基层猪场压低种猪的投资,想获得高额效益的想法是很难实现的。种猪是生产产品的“母机”,其质量关系到生产水平、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基层猪场可否在本场繁殖的后代中选留种猪,主要看本场猪群的质量如何。在质量好的前提下,可从后代中选留后备母猪;公猪的更新最好是从种猪场引入。引种时要认真的进行调查研究,从具有可靠免疫、有良好供种信誉、没有特定传染病的猪场引种,从健康猪群里挑选,做到好中选优。选猪时,首先看档案,了解父母代和祖代猪的基本情况;再看个体本身,按品种要求从体形外貌上看纯度;还要看体质、结构、肢蹄、步态、外生殖器、乳头等。体质结实,结构匀称,体躯要长,肢蹄正常,四肢要高、粗壮、开阔,有效乳头多(翻乳头、瞎乳头的不能作种)。公猪的睾丸发育要好,应对称(有遗传疾患的不能作种);母猪的外生殖器发育正常,个体的初生重、断奶重、70日龄重要高于全窝的平均值等。2.2重视杂交利用,提高饲养效益利用猪的杂交效应是提高生产水平的重要途径,包括杂种优势效应和遗传互补效应。杂种优势效应是指不同种群杂交所生杂种,在生活力、生长势、增重耗料等方面往往高于两亲本群的平均值,分为父本效应、母本效应和个体效应。遗传互补效应即不同种群间的互补性,是指所具优点的相互补充。通过杂种优势利用非加性基因的效应,通过遗传互补利用加性基因的效应,既提高繁殖性能,又提高肥育性能和瘦肉率。杂交利用应重视亲本选择、杂交方式的选择,提供适宜的条件,认真进行配合力测定等。一般来讲,三元杂交优于二元杂交、四品种(或品系)的双杂交优于三元杂交。二元杂交可利用个体效应和互补效应;三元杂交可利用个体效应、互补效应和母本效应(母猪是杂种)或父本效应(公猪是杂种);双杂交由于公猪和母猪都是杂种,可利用个体效应、互补效应、母本效应和父本效应。近年来的试验显示,双杂交有良好效果:二元杂交母猪(114头)平均产仔11.16头,双杂交母猪(157头)平均产仔11.88头,较二元杂交提高0.72头;二元杂交生长肥育猪(68头)体重达90kg需198.8日龄,双杂交生长肥育猪(84头)为177.3日龄,较二元杂交生长肥育猪提前21.5d;二元杂交生长肥育猪每千克增重耗料为3.19kg,双杂交生长肥育猪为2.96kg,较二元杂交生长肥育猪降低0.23kg;二元杂交生长肥育猪(44头)胴体瘦肉率为57.12%,双杂交生长肥育猪(44头)为60.5%,较二元杂交生长肥育猪提高3.38个百分点。双杂交是商品肥猪生产中值得重视的杂交方式。3重视猪舍环境和保健防疫提高生猪生产的饲养效益与生存基础密切相关。猪舍环境与保健防疫是猪的生存基础。3.1猪舍环境对猪的影响环境因素是非常复杂的,经常以各种方式和不同途径,单独的或综合的对猪体发生作用和影响,环境的温度、湿度、气流、有害气体、灰尘与微生物、光照、噪声、圈养密度与群居环境等对猪的健康和生产水平都有一定的影响。环境温度低,会导致新生仔猪患病、下痢、冻死、压死,猪在适宜的环境温度下,增重最快,每千克增重耗料最少。据报道,低于猪所要求的适宜环境温度1℃,其日增重降低17.8g。猪舍内湿度过高,使猪的抵抗力减弱,发病率增高,日增重降低;但舍内过分干燥对猪的健康和增重亦有不良影响。猪舍由于忽视通风,猪的呼吸、排泄物的腐败分解,不仅使空气中的氧减少,二氧化碳增加,而且产生氨、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对猪的健康和增重极为不利。因此,猪场场址的选择、猪舍建造和猪舍的环境控制,有效地进行防寒采暖、防热降温、通风换气、防潮排水、采光照明等,创造符合猪只生理要求和行为习性的生存和生产环境,对生猪生产尤为重要。规模猪场应考虑布局,一般分为管理区、生活区、生产区和隔离区。管理区和生活区在上风方向,隔离区在下风方向,生产区居中。生产区可分为两个饲养区,即配种、妊娠、分娩猪为一区;断奶仔猪和生长肥育猪为一区。应做到“全出全进”,以后一区为例,就是把同龄(或近似体重)的猪,同期进入一栋猪舍,同期出一栋猪舍,经彻底清扫、封闭消毒,停用1~2周,再进下一批猪。3.2认真做好保健防疫生猪生产随着科技进步使其生产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猪的体质、抗逆性等也相对有所下降,对营养、饲养管理等条件变化更加敏感。现代养猪业由于规模大、头数多、密度高并随着养猪环境条件的改善,不仅为猪的生存和生产提供了适宜环境,也为病原菌的繁殖和生存创造了条件;又由于新的疫病增加、混合感染增加、病情复杂、兽药研究滞后,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上升。因此,现代养猪比传统养猪受到的疫病威胁更大,必须做好猪群的保健工作,切实搞好疫病防制,坚持预防为主,做到饲养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卫生防疫制度化、经常化。实施科学饲养管理是猪群保健的基础。各类猪应按饲养标准,利用优质的原料,配制营养全面的日粮,依据各类猪的特点,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增强抵抗力,保持猪群健康。频繁从外地引种,易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引种时要进行调查研究,从供种信誉高的猪场里选购,要重视运输各环节的消毒,到场后要进行隔离饲养,确认健康,才能入场并群,最好实行自繁自养,种猪更新亦需倍加注意。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是猪群保健的关键。由于在疫病监测、诊断、预防等环节,均存在体系不健全、设施简陋、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对疫病的控制能力尚低,要加强疫病危害性的认识,克服重养轻防和重治轻防的错误倾向。搞好清圈消毒。消毒是为了消灭被传染源散布到猪舍内的病原体,或由传播媒介带到猪场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病的发生或蔓延。免疫注射是预防传染病发生的重要措施,注射疫(菌)苗能使猪产生特异的抵抗力,有效期间不被传染病传染。提高接种效果要重视疫(菌)苗的质量,妥善保存,按免疫程序的要求,认真进行接种,做好详细登记,观察预防效果。消毒液和疫苗一定用国家批准的产品,要从有资质的经销部门购进,按规定进行保存和使用。药物在畜禽机体内的残留对人体的危害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有些国家把兽药残留作为界定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性的重要指标,禁止使用氯霉素、磺胺等11类药物,并加大产品的检测力度。驱虫是预防疾病、减少病原扩散、提高增重、降低饲料消耗、提高饲养效益的有效措施,要实行定期驱虫。驱虫前应进行粪便的虫卵检查,搞清体内寄生虫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做到针对性的驱虫。投药后要认真观察,对出现副作用的猪只,应尽快采取措施,及时清扫和处理粪便,以防再感染。还应注意灭蚊蝇和灭鼠。4为人类健康提供优质产品要高度重视产品质量,把生猪生产的负面影响(生猪生产与环境污染、生猪生产与疾病危害、生猪生产与劣质肉的威胁)降到最低限度。影响猪肉质量的因素很多,饲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劣质饲料不仅有害于生猪生产,其产品更有损于人体健康。有毒饲料本身含有有毒物质,脱毒后才能喂猪;带毒饲料是指外界因子(如霉菌、有机磷、有机氯、病原体、禁用的生长激素、某些合成类增重剂等)污染的饲料。有些饲料厂和养猪场(户)滥用添加剂、抗生素、激素、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等药物喂猪,使猪肉带有有毒物质,人们食后引起中毒或发生疾病。有些经营者为了提高售价,非法使用色素、防腐剂、增味剂等,造成肉质变劣,危害人类健康。饲料的安全性是生产“安全猪肉”的重要基础,外界因子污染的饲料,导致猪肉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造成器官损伤、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耐药性增强,严重时致残、致突变、致畸形、致癌等。饲料作物因大量使用化肥和有机农药,导致饲料中有机磷、有机氯等的超标,在选用饲料原料时一定要倍加注意,要从源头上重视“安全猪肉”的生产。饲料原料应妥善存放,防止发霉变质,禁止在饲料中加入抗菌药物、激素、增重剂等。抗生素喂猪对人体健康有害,其副作用是使人产生抗药性,破坏体内微生态平衡,造成免疫功能下降。很多研究表明,益生素、多聚糖喂猪,既起到抗生素喂猪的效果,又无残留问题发生。从微生态理论和生产“安全食品”出发,生物饲料将对畜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利用已知的、安全有益的微生物与饲料混合发酵、干燥等,制成含活性益生菌的安全饲料。这种饲料可降解饲料中有毒有害成分,消灭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和不耐热毒素;可作微生态调节剂,改善饲料品质,提高营养价值和产品品质;可分解粪便中的有害成分,减少环境污染。开拓市场、提高综合效益是生猪生产持续发展的核心,提高猪肉品质,为人类提供“安全猪肉”是开拓市场、提高综合效益的关键。“安全猪肉”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生产资源、生态环境、生产工艺等都有严格要求。必须从源头抓起,对水土资源,饲料原料生产和贮藏加工,猪场场址选择,猪舍建筑与环境,种猪选择、饲养、卫生、防疫、屠宰、加工、包装、贮运、销售等都要进行有效控制,使产品达到质量标准要求。

提高生长肥育猪饲养效益 | 动物养殖

相关文章

  • 自然养猪法酝酿养猪变革
    自然养猪法酝酿养猪变革

    2月21日,沂水县“兴建生物环保良种猪场”,一进猪舍,记者感到十分惊奇:在这个生活着300多头猪的“集体宿舍”里,闻不到一点传统养猪场的臊臭味儿。45岁的场主尹申建说:“生物环保养猪法”最大的好处是污染物零排放,生产成本低,比较效益高。据统计,目前沂水县已发展生物环保养猪场53处,生物环保猪存栏3万头,另有20处正在建...

    642 养殖手册 自然养猪法酝酿养猪变革 养猪技术 养殖
  • 黄鳝的生活习性
    黄鳝的生活习性

    黄鳝为热带及暖温带鱼类,营底栖生活的鱼类,适应能力强,在河道、湖泊、沟渠及稻田中都能生存。日间喜在多腐植质淤泥中钻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白天很少活动,夜间出穴觅食。鳃不发达,而借助口腔及喉腔的内壁表皮作为呼吸的辅助器官,能直接呼吸空气;在水中含氧量十分贫乏时,也能生存。出水后,只要保持皮肤潮湿,数日内亦不会死亡。...

    2701 养殖手册 黄鳝的生活习性 养殖
  • 预防仔猪死亡
    预防仔猪死亡

    世界性的调查显示,大约有15-20%的活产仔猪在断奶前死亡,仔猪死亡比率的高低决定于猪场的管理水平。多数仔猪死亡是在出生后的前4天,因此要降低仔猪死亡率,在头一周应该加强看护。出生后,仔猪需要:(a)足量的补乳,(b)温暖的环境,(c)保护仔猪免受母猪压死,(d)预防疾病感染。新生仔猪保温新生仔猪非常容易遭受冷应激。特...

    470 养殖手册 预防仔猪死亡 养猪技术 养殖
  • 林蛙水毒病防治
    林蛙水毒病防治

    又称白毛病或肤霉病,从蛙卵到成蛙都可感染。1、病原在淡水体中发现的水霉菌有10余种,但常见的种类属于水霉(Saprolegnia)和(Achlya)两属。2、症状感染了水霉菌的卵、蝌蚪或成、幼蛙,在感染部位肉眼可见到棉絮状浅白色的菌丝,并逐渐从感染部位向四周扩大。菌丝根部深入卵内和蝌蚪及成、幼蛙体肌肉内,吸收寄主体内的...

    2165 养殖手册 林蛙水毒病防治 林蛙养殖技术 养殖
  • 盛夏谨防母猪产后厌食症
    盛夏谨防母猪产后厌食症

    盛夏是母猪产后厌食症的高发季节。母猪产后厌食症是因猪产后的消化系统紊乱,食欲减退为主的综合症,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营养不良、缺乏运动;产后疲劳,气血不足,瘀血未尽;以及消化不良、阴道炎、子宫炎、尿道炎、乳房炎、尿道炎、膀胱炎、肾炎、感冒高烧等引起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采食量日渐减少,呈进行性消瘦,大便秘结,小便...

    1157 动物饲养 畜牧教程 农业养殖技术
  • 添加植酸酶降低钙磷比可提高生长肥育猪对磷的利用
    添加植酸酶降低钙磷比可提高生长肥育猪对磷的利用

    在以玉米豆粕为基础的猪禽日粮中,大量以植酸形式存在的磷无法被动物有效地吸收利用,导致这一丰富的磷资源大量浪费,而另一方面为了提供动物必需的而常规饲料无法满足的磷的营养需要,又不得不额外添加昂贵的无机磷。因此,围绕植酸磷的转化利用,提高饲料总磷的可消化利用率成为磷营养研究的重点。而添加微生物植酸酶是其中一种重要技术手段。...

    2042 养殖手册 养猪技术 养殖
  • 鸽瘟的表现症状及急救措施
    鸽瘟的表现症状及急救措施

    鸽瘟又称I型副黏病毒病,鸽新城疫。是由I型副黏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以腹泻和脊髓炎为主要特征。鸽瘟的表现症状1、急性型:未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就已死亡。2、神经型:呈现扭头、伸颈、双脚麻痹、不能站立、双翅下垂等神经症状,约占5%~35%。3、腹泻神经型:首先发生严重的水样下痢,排黄绿色稀粪,精神沉郁...

    970 养殖手册 鸽瘟 鸽类疾病 养殖
  • 鹌鹑日粮配合的原则是什么?
    鹌鹑日粮配合的原则是什么?

    (1)在进行鹌鹑的日粮配合时,饲料的品种应多一些,使不同饲料的营养成分能互相补充,以达到全价。(2)饲料的来源应可靠,以保证饲料方相对稳定,饲料价格合理。(3)饲料的品质优良,不能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有条件时应对饲料成分、清洁度、卫生指标进行分析测定。(4)鹌鹑的消化道容积小,所以饲料的体积也应小,青粗饲料用量不宜过多...

    2916 养殖手册 鹌鹑日粮配合的原则是什么 鹌鹑养殖技术 养殖
  • 壁虎的天敌是什么?
    壁虎的天敌是什么?

    壁虎为爬行纲有鳞目蜥蜴亚目动物,在温暖的地区、丛林、沙漠都有分布,以至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地区的各家各户有檐篷小洞的地方都可以发现其踪迹,天敌主要有蝎子、青蛙、蛇和蜈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壁虎的这些天敌吧!蝎子蝎子是蛛形纲蝎目动物,陆地上最早的的蝎子约出现于四亿三千万年前的希留利亚纪,完全为肉食性,多生活于片状...

    2739 养殖手册 壁虎的天敌 养殖
  • 中华田螺简介
    中华田螺简介

    俗称:田螺、香螺,腹足纲中腹足目田螺科螺壳大,呈卵圆形,螺层6-7层,各层表面膨大。螺层在宽度上增长迅速,螺旋部较短而宽,体螺层特别膨圆。壳顶尖,缝合线深。壳面呈绿褐色或黄褐色。壳口卵圆形,周围具黑色框边。外唇简单,内唇厚,遮盖脐孔。犀角质。田螺为卵胎生,在自然界,田螺的性别比例是雌多雄少,雌螺约占群体的75%-80%...

    2594 动物饲养知识 家禽养殖教学 农业养殖技术
  • 藏獒犬的初配适龄与发情表现
    藏獒犬的初配适龄与发情表现

    1、繁育选种的目的与标准:进行獒犬的选择与繁育,一般有三个目的:首先是体形上的遗传,如健美的体形、骨骼、优美的体毛和毛质特征的保存。其次,是性格和性能上的遗传,把良好的性格和性能遗传给下一代。再次,就是传种与扩大数量。獒犬要选择体形好、体质健壮、生长发育快、抗病能力强、性格稳定、容易饲养和繁殖能力强的公、母犬作为种犬。...

    1521 养殖手册 藏獒犬的初配适龄与发情表现 藏獒养殖技术 养殖
  • 春季安全高效养猪措施
    春季安全高效养猪措施

    环境管理保暖给猪群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保持猪舍温暖、干燥、通风,搞好猪舍卫生,抓紧对猪圈消毒,消除病菌的生存环境,是春季养猪的第一要务。猪喜欢干燥的环境,尤其是仔猪体温调节机能尚末发育完善,体表沉积脂肪少,抗寒能力较差。早春三月的天气,忽晴忽阴变化无常,昼夜温差较大,因此,须做到挂好门帘,堵塞漏洞,圈舍扣棚,保证猪舍温...

    1836 动物养殖 家禽养殖禁忌 家禽养殖技术
  • 猪瘟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瘟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瘟俗称“烂肠瘟”,是由黄病毒科猪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猪瘟的类型一般为5—7天,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和温和型四种类型。1、急性型猪瘟①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一般出现在初发病地区和流行初期。②病猪精神差...

    1660 养殖手册 猪瘟 养殖
  • 中蜂分蜂热的防治方法
    中蜂分蜂热的防治方法

    在中蜂养殖时,很多的养蜂人都知道培育强群的重要性,强群是高产的基础,但是饲养强群过程中极易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分蜂热。所以在中蜂养殖时如果防治分蜂热是一个难题,随着中蜂养殖技术进步,防治分蜂热的方法也是比较多的,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吧。1、人工分蜂分蜂热的发生则代表蜂群的分蜂意念十分强烈,而人工分蜂便是一种&ldqu...

    1486 养殖手册 中蜂 分蜂热 防治方法 养殖
  • 乳猪饲养把“三关”
    乳猪饲养把“三关”

    乳猪是指初生至断乳阶段的仔猪,是养猪业最基础而关键的环节,但由于乳猪独特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理特点,常出现环境应激、营养应激、免疫器官发育不成熟等多重应激,造成其多病,死亡率高达10%~20%。因此养好乳猪十分重要。根据多年养猪实践,乳猪的饲养管理体现在要把好“三关”上,即初生关、补料关、断乳关。l把好初生关l.1擦拭、...

    2116 养殖手册 乳猪饲养把三关 养猪技术 养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