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资料网收录动物养殖技术与动物相关资料,如家畜家禽养殖、淡水海水及特种养殖知识等,欢迎查阅!

猪丹毒简介

时间 : 08-23 投稿人 : 风铃河上 点击 :

猪丹毒是由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取慢性经过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特征为,急性表现为败血型或在皮肤上发生特异性红疹,慢性型表现为非化脓性关节炎或增生性心内膜炎。

猪丹毒简介 | 兽医知识大全

1、猪丹毒病原学

红斑丹毒丝菌为丹毒丝菌属成员。病菌存在于感染动物的肾、肝、脾、扁桃体以及回盲瓣的腺体等处。

红斑丹毒丝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纤细、平直或稍弯的杆菌。无鞭毛、不能运动,不形成荚膜和芽孢。在心内膜病状物上,多呈长丝状。在病料的组织触片或血片中多单在,成对或成丛排列。本菌为需氧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4长出的菌落,一般可分为光滑、粗糙型和中间型,三者可互变。本菌对盐腌、熏制、干燥、腐败和日光的抵抗力较强,耐酸性亦较强。但对热较敏感,常用消毒药即使浓度较低,也能迅速将其杀死。但石炭酸杀菌力很低,本菌在O.5%石炭酸中可存活99天。

2、猪丹毒流行病学

病猪及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带菌的牛、马、羊、禽、狗是潜在的传染源。屠宰场、加工厂的废料、废水、食堂的残羹和腌制、熏制的肉品等也可成为传染源。

病猪及带菌猪通过粪、尿和口、鼻、眼的分泌物向体外排菌,污染饲料、饮水、土壤、用具和场舍等,主要通过消化道引起感染,其次是通过皮肤伤口感染。

感染动物主要为猪,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均易感,但以3~6月龄青年猪发病率。其他动物如牛、羊、马、狗、鹿以及家禽、鸟类也有感染本病的报道。人也可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炎热多雨季发病较多。本病常呈散发性或呈地方流行性,有时呈暴发性流行。

3、猪丹毒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3~5天,短为1~2天,长的可达8天以上。本病在临床上一般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三型:

急性型:又称败血型,多见于流行初期。体温升高达42~43℃,沉郁、步态僵硬或跛行,结膜充血。初期粪干结,后期转为腹泻。发病1~2天或死亡前,以耳根、颈下、胸前、腹下及四肢内侧等部位出现红斑,指压退色。病程2~4天,死亡率达80%~90%。哺乳仔猪和刚断奶仔猪一般突然发病,表现神经症状,抽搐,倒地而死。病程不超过1天。

亚急性型:又称疹块型,其特征是皮肤表面有出现疹块。体温升高达41℃,常于发病后2~3天在胸、腹、背、肩、四肢等处的皮肤发生疹块。初期充血,指压退色,后期淤血,呈紫黑色,压之不退。疹块发生后,体温逐渐下降,病猪多自行康复。病程约为1~2周。

慢性型:多由急性或亚急性转化而来,以关节炎(多见于腕、跗关节),或心内膜炎,或两者并发为主要症状。少数病猪呈皮肤坏死症状,多发生于背、耳、肩、蹄、尾等处。

4、猪丹毒病理变化

急性败血型:以全身急性败血症变化和体表皮肤出现丹毒红斑为特征。如脾肿大呈樱桃红色。肾常见急性出血性肾小球。肾炎变化,呈暗红色或深红色。全身淋巴结肿大,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变化。胃肠黏膜呈急性浆液性或出血性炎症变化,尤以胃底部和十二指肠为严重。

亚急性疹块型:以皮肤疹块为特征病变。疹块内血管扩张,皮肤及皮下组织水肿浸润,压迫血管,使疹块变为白色,仅周围呈红色。

慢性型:病变特征为关节炎、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关节炎主要发生四肢关节,尤以特别是股、腕、跗关节等处,一个或多个关节肿胀,关节囊增生肥厚,不化脓,切开关节囊,流出多量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液,黏稠常带有红色。慢性心内膜炎常为溃疡性或由肉芽组织和纤维素性凝块形成花椰菜样疣状赘生物,主要见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等处。

5、猪丹毒诊断

(1)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病原分离和鉴定:涂片进行显微镜镜检。

病料采集:急性型采集病猪的肾、脾;亚急性在生前采集疹块部的渗出液;慢性型采取心内膜组织和患病关节液,供涂片用。

(3)鉴别诊断

败血型猪丹毒应与猪瘟、猪肺疫、猪副伤寒及败血性猪链球菌病等相区别。

6、猪丹毒防治

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和搞好环境卫生。猪栏、用具等经常保持清洁,做到定期消毒。坚持每年注射猪丹毒菌苗。发生本病后,应即采取严格措施扑杀发病猪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猪舍用具等进行严格消毒。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